桃園龜山舊名龜崙社,近年工業區和科技大廠進駐,加速地方開發。同時間有一群年輕人自組「回龜山青年陣線」,他們有感於家鄉人文風氣萎靡,固定每兩周從各地到龜山後街報到,徒手整理榮光不再的曹家洋樓,且持續舉辦藝文活動,期盼將此地打造成一個文化基地。


target="_blank" rel="nofllow">

新故鄉願景-新星巷弄書屋 閱讀連結地方



target="_blank" rel="nofllow">

殘障購屋利息補助 新故鄉願景-好楓戶愛環境 無毒農作扎根

擁有90年歷史的曹家洋樓是巴洛克式建築,三層樓曾為龜山最高建物,是目前僅存的洋樓。在《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簡稱回龜線的「回龜山青年陣線」召集人柯茹毓、成員李又寧及「好楓戶農家」代表黃曉君與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分享如何重拾與家鄉的連結。



if (typeof (ONEAD) !== "undefined") { ONEAD.cmd = ONEAD.cmd || []; ONEAD.cmd.push(function () { 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 }





藝術節啟動愛鄉魂

回龜線核心成員幾乎都在「桃園藝文陣線」2015年的「回桃看藝術節」相識。柯茹毓表示,藝術節喚醒桃園年輕世代的愛鄉魂,「我們戲稱回龜線是桃園藝文陣線龜山分部」。後來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立委候選人王寶萱進駐洋樓為競選服務處,大家偶然接觸下驚覺洋樓之美,今年一月選後他們不願洋樓回到頹圮原狀,自告奮勇接棒守護。

老屋漏水,屋頂和後院整片磚牆坍塌,木造結構搖搖欲墜,「第一次看到覺得好恐怖」李又寧回憶道。由於他們平日各有正職,全是文資保存和社區營造新手,從財務、人力和資源無一不缺,因此推動速度緩慢,最初他們土法煉鋼,靠著簡單工具和黃曉君帶來的農具「愚公移山」。

社造新手愚公移山

同時間他們也向文化局申請社造補助,透過多場小型社區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洋樓。受他們的熱情感召,願無償奉獻時間和精力的人愈來愈多,有人送便當和茶飲,有人調動怪手清運,也有人捐贈舖步道的材料,更有室內設計師自動請纓協助規劃。柯茹毓接連拿到兩個企業的社造獎金,她說,「能做到怎麼還不知道,能凝聚這麼多人很有成就感。」

「龜山非常需要這種攪動」在雲林擔任教職的巫佳興出身中壢,放假有空就回來幫忙整理洋樓。他說,桃園境內文資少且不受重視,龜山向來是文化沙漠,「透過整理與活動召喚出一些社造朋友,可以凝聚社區意識」。巫佳興說,洋樓的美學與歷史應該有全國性價值,「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很開心」。

曹家洋樓建於1927年,當時以曹順和為商號名經營煙草雜貨生意,屋主曹丁波花兩萬日幣興建,隨著子孫增加紛紛搬出而破敗。大房孫子曹青志是管理人,80多歲的他仍常到老屋看看。曹青志透露在黨外運動風行的年代,洋樓曾借給黨外人士開會,還遇過雷震、高玉樹等人。他說,「很高興這些年輕人來幫忙整理」,但坦言「家族分家多,意見也多,一些人對作古蹟有意見」。

藝術家邱韋婷家住附近,她從兒時就對洋樓充滿好奇和惋惜。她說,「不只龜山,整個社會都有文化斷層,整理這個空間感覺上是在修復人與人、個人與社區的關係」。邱韋婷認為,比較麻煩的是建築主體,需要專業評估修復,而未來與所有權人的溝通會是一大隱憂。但她也觀察到,「曹家人也跟著我們一起動了起來,他們彼此也開始對話」。

修復個人社區關係

洋樓未來還不明朗,但回龜線成員希望它成為地方的藝文小空間,為龜山注入生命力。柯茹毓說,不動用機具除了缺經費的原因,也是他們不想因速成而錯過社造機會,「我們要號召更多人加入我們!」

(中國時報)


target="_blank" rel="nofllow">

新故鄉願景-文資保存 需要更多在地人共鳴 熱血柯茹毓 找回家鄉亮點



target="_blank" rel="nofllow">

新故鄉願景-新星巷弄書屋 閱讀連結地方



target="_blank" rel="nofllow">

新故鄉願景-好楓戶愛環境 無毒農作扎根


gregm3t8s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